最新公告:

现在时间: ================================================================================ ================================================================================
进入报名通道
Enter

联系我们

学会秘书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府街10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2202048/2202554

Email:csrp@foxmail.com

网址:http://www.csrp.org.cn

 

期刊编辑部

电话:0351-2203446

 

微信二维码

通知公告

先生一路走好!

创建时间:2022-01-26 10:57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党委书记 刘群

 

惊闻潘院士不幸去世,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回想起与先生在一起的点滴,每一次都是肃然起敬的感动。

 

我第一次与先生接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我还在所里从事核空气净化技术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贾明老所长带我去找先生汇报,当时先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的平易近人,可当提到碘的防护问题时,先生表现出严谨而不失严厉的态度,他系统地给我们讲述了有关内照射防护的现场防护要求,并告诫我们一定要重视碘的个人防护和监测,注重数据积累,还特别强调,作为中辐院的科研人员,更应该做好个人防护。第一次见先生,先生表现出的那股对工作严谨、执着的作风,时至今日还一直影响着我。

 

还有一次与先生见面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那是在2019年的冬天,当时先生已经身体状况欠佳,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与同事一并专程去看望先生,一两句寒暄后,先生便拉着我说起有关学会换届的事,那时先生听力也不好,他侧起耳朵,我贴近给他汇报,先生强忍着虚弱的身体,把自己细致的考虑讲给我们,话语间充分体现了他对学会的重视与深厚感情。为了不多打扰先生休息,我们主动打断先生的话题并提出要走,谁料在再三推阻下,先生还是起身把我们送到了电梯口,并一再嘱咐我们,有问题再与他联系。电梯中,我们一行3人表情凝重,我们感动于先生对我们的工作如此关注,感动于先生那起身一送给予我们的殷切嘱托。

 

先生走了,可他的学术品格和工作作风还影响着我们一代代辐射防护事业的奋斗者,我们也一定会不负先生厚望,发挥好辐射防护学会作用,早日把中辐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院所。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院长 刘立业

 

 

做辐射防护人,要敢于说话、要锲而不舍。我是2001年做硕士课题期间,通过导师介绍认识潘院士的,此后因工作原因接触逐渐增多。近些年,潘院士有空常和我谈起中日合作项目、个人双规监测、国际合作等事情以及他本人的一些经历,谈话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做辐射防护人,要敢于说话、要锲而不舍”。

 

潘院士非常重视青年人的培养和锻炼。2017年在维也纳参加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UNSCEAR)会议期间,潘院士提出成立青年委员会的设想,交代我们要以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立领导机构开展工作。在潘院士的亲自指导下,2018年中国辐射防护学会青年委员会正式成立,以铭记老一辈辐射防护人在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激励青年一代辐射防护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宗旨,打造青年人交流展示的平台。青委会成立后,在潘院士倡议下,设立了辐射防护学会“青年科学家奖”。相继举办了两届“前辈的故事”主题活动和一届“辐射防护青年论坛”,评选了首届“青年科学家奖”。

 

潘院士十分关心中辐院的学科发展和科技工作。不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出席并主持中辐院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对当年科技成果和下一步研究提出他的意见建议。2020年12月21日,潘院士生前最后一次主持了中辐院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会议间隙,还专门询问我怎么不申报学科带头人,叮嘱不要完全陷入行政管理,要坚持科研工作、加强国际交流等。

 

如今,潘院士离我们而去,但他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我们将永远铭记。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任晓娜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到中辐院工作时我在分析测试中心物理测量组工作,当时分析了很多煤炭样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也是在这些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接触了潘院士,潘院士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聪明、睿智、学识宽广、记性很好,在每次研讨过程中他都能从大家的发言中指明下一步工作方向。进一步的接触是在821厂辐射环境现状调查的项目中,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得到了潘院士的亲自指导,每次项目研讨时,潘院士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项目开始时,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厂区内地表,潘院士很重视全局观,同时追求细节,建议我们关注821厂辐射现状,加快推进了821厂退役治理工作,这个项目的实施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为国家决策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近十年,在生态环境部“核基地与核设施辐射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项目中潘院士作为专家组组长,带领我们完成了全国核电基地、铀矿冶设施、铀浓缩设施、元件生产厂、核燃料循环设施、废物处置设施的辐射现状调查与评价,解决了一直困扰辐射环境监测领域的低于探测限数据如何处理问题,铀矿冶的无组织排放中氡的测量与评价问题及核设施气载流出物中管道损失等问题。

 

潘院士对我国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事业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潘院士一直在推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进入一级学科,在集团领域优化辐射防护学科设置,同时推动我院的发展。我院承担的第一个退役项目就是潘院士推动的,对我院承担的221厂退役项目在多个场合宣传推广,近几年在集团集中研发项目中为我院找方向,在核技术联合基金项目中为我院基础科研立题目。

 

潘院士个子不高,但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我仰视的对象。老先生生活中平易近人,在一起吃饭时会经常讲述他们创业之初的趣事、文革中的坚持,对时政的见解,会议结束时经常送我们去北京西站。工作中严谨认真,我参与的潘院士主持的工程院咨询项目,每个专题,从实验、计算到调研,每一步都亲自把关,指导在煤矿什么地点采样,核素迁移采用什么模式和参数等。在我的印象中潘院士就是个工作狂人,在他生病的这几年中也坚持工作,工程院咨询项目几乎每月要组织大家研讨一次,每半年组织院士、知名专家咨询一次。我虽然不是潘院士的学生,但潘院士对我的肯定和关怀让我特别感动,在集团设立首席和学科带头人第一年,潘院士就争取了一个辐射防护领域学科带头人的名额,并且在集团内组织专家咨询会时经常推荐我参加。老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睿智、聪明、无私、严谨的人格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值得我学习和敬仰。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刘占旗

 

2022年1月19日,惊闻尊敬的潘院士魂归安乐,痛感自此失去了一位良师、一位仁厚长者。悲痛之际,先生的音容笑貌又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先生的谆谆教诲又再次回响在耳边。

 

作为辐射防护领域的大师,先生对辐射生物效应和放射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关注。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系统开展了“核工业30年辐射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价”以后,核工业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危害评价工作一直处于断断续续、不系统、不全面的研究状态,人类辐射危害评价领域与国外核大国差距逐渐拉大。对此,先生多次、多场合呼吁加强辐射生物效应基础研究立项支持,为国际辐射防护基础研究提供中国研究数据。先生高屋建瓴、立意深远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

 

作为集团公司原安防卫生局局长,先生始终将核工业辐射防护管理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记挂在心上。先生亲自主导并成立了核工业个人剂量中心、核工业职业病登记与服务中心、核工业环境监测与评价中心,三个中心自成立至今一直按照先生的既定目标,持续追踪核工业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个人剂量与职工健康变化状况,并为改善核工业辐射防护管理不断开展研究和创新。在先生的关心、推动和核工业全体同仁的努力下,核工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水平不断改善,职工健康状况一直处于各行业前列,核工业成立至今 “无职业性慢性放射性疾病发生”。先生对核工业及核工业人的家国情怀令人敬仰。

 

作为一名资深学者,先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启迪着我们。曾记得,新《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时,先生即刻意识到其中关于氡暴露致癌病因判定中存在的不足,立即责成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联合科研组,针对新标准开展模拟应用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经过科研人员研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标准起草组,为科学、严谨的《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的颁布奠定了良好基础。先生基于深厚积淀的敏锐和独到怎不让人深深地折服。

 

回顾与潘院士交往的点点滴滴,回想先生润物细无声的帮助和指导,愈发让人惆怅、悲伤。先生已去,我辈唯有继承先生遗志,将先生未竞的事业传承下去、发扬下去,方能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先生放心!先生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