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现在时间: ================================================================================ ================================================================================
Enter

科普园地

联系我们

学会秘书处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府街102号

邮编:030006

电话:0351-2202025/2202554

Email:csrp2017@163.com

网址:http://www.csrp.org.cn

 

期刊编辑部

电话:0351-2203446

 

微信二维码

科普园地

名词解释:核安全文化

创建时间:2024-03-27 09:28

         heanquan wenhua

       核安全文化 (nuclear safety culture)   在核行业也可以称为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工作人员中建立将防护和安全问题因其重要性而作为最高优先事项予以重视的特征和态度的集合。从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起,伴随着其理论的丰富和内涵的深化,安全文化得到了核能界的广泛重视,并逐步衍生出新的概念,如适用于具体领域的辐射安全文化、核安保文化等。

 辐射安全文化   又称辐射防护文化,是安全文化在辐射安全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辐射防护文化定义为组织机构和人员具有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了优先原则,辐射防护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得到应有的重视”。辐射防护文化的要素包括知识、价值观和伦理观、行为习惯、经验、辐射防护三原则(正当、合理可行尽量低、限值)等。

 核安保文化  是安全文化在核安保领域的具体体现。核安保文化的定义为“作为一种支持和强化核安保方式的个体、组织和制度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的集合”。

 从上述三个定义可见,核安全文化、辐射安全文化、核安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安全文化在核领域的应用。因此,有时为使核行业安全文化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安全文化,我们也用核安全文化代表上述三个方面的全部内容。

核安全文化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尽管核电厂采取了很多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设计和运行安全、限制人为失误,但是1979年美国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促使人们认识到无论设计上如何先进的系统,人直接或间接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某些安全系统或设备失效,从而引发严重的核事故,管理模式、工作作风和习惯以及个人对核安全的参与程度与核安全水平直接相关。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国际核社会认真研究总结该事故的经验教训。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安全咨询组(INSAG)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评审会议总结报告》INSAG-1)中首次引出安全文化”一词,将安全文化概念引入核安全领域

 1991年,IAEA国际安全咨询组安全文化》INSAG-4)中首次对核安全文化进行定义,即“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综合,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该报告完整阐述了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以及如何评价核安全文化的标准,并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自此,核安全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性概念在核能行业得以逐步推广并广泛接受和采用。

 1996年IAEA等六个国际组织共同发布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将核安全文化正式引入到辐射防护领域。以该文件为蓝本而制定的我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也沿用了相关规定。近年来,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RPA)围绕辐射防护文化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其目的是增加辐射防护科学和辐射防护理念基本原则的普及性,强化辐射风险意识,促进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经验共享,提高辐射防护的质量和有效性。

 2000年6月IAEA在核材料实物保护国际公约的非正式会议上,提出了核安保文化,要求所有涉及执行实物保护的组织应该赋予核安保文化应有的优先地位,并于2005年将核安保文化写入《核材料实物保护国际公约》修订版中。2008年IAEA发布了核安保丛书第7号报告《核安保文化》,它的意义是使人们能够充分地意识到核恐怖主义威胁的真实存在,认识到核安保工作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公众自觉支持和维护核安保制度的意识。此外,核安保文化的提出也顺应了全球核安保形势的发展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核材料流失加剧,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抬头,核安保形势不容乐观。加强核安保文化,提高核安保意识,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为促进核行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应用,近年来IAEA制定了发布了一系列报告,对安全文化的评估、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关键要求、具体实践等进行了系统完整的阐述,为安全文化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促使安全文化成为立法要求和监管要求之外并广为认可的强化安全管理的自我约束方法

 安全文化的定义几经调整。《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术语——核安全和辐射防护系列》(2007 年版)将其定义为“在组织和工作人员中建立将防护和安全问题因其重要性而作为最高优先事项予以重视的特征和态度的集合”。此后IAEA官方文件一般都沿用类似的定义,这一定义也为国际核能界普遍接收。

 也有一些组织和机构对也对安全文化的进行了不同定义,但是,这些定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相同。例如2011年美国核管会发布的“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提出安全文化是指“领导层和个体的集体性承诺所产生的核心价值和行为方式,它为保护民众和环境而将安全置于其他目标之上”。

 中国核安全法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HAF102-2004)和《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HAF103-2004)也提出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培育和提高核安全文化的原则要求。

 综上可见,尽管针对安全文化尚且存在不尽相同的定义和解释,但是它已得到了核工业界和其他工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并已形成了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培育和评估。

核安全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可以理解为群体的意识形态和管理方法以及个体的行为和习惯,其具有相对稳定性,便于传承,成熟的文化表现为潜意识的习惯。核安全文化是融合于组织的一种行为模式,首要表现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思维习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思想,时刻警惕可能危及安全的风险,决不放过任何一点可以改进安全的地方。其目的是自觉规范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完善安全措施,提高安全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将安全第一的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核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与组织有关,又与个人有关,还关系到以恰当的理解和行动处理所有核安全事项。个人态度、思维习惯以及组织氛围虽然看似抽象无形,但是又往往通过有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核安全文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各种途径,通过有形的方式检验无形的内涵,从而正确履行重要安全职责,具有高度警、充分的思考、全面的知识准确的判断和高度责任感。

  IAEA INSAG-4深入论述了安全文化的定义、特征和本质,目的是安全文化形成共同的理解。该报告还阐述了核安全文化对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三层次的要求;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定性的指标”(index)用以衡量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核安全文化水平,给看起来抽象的“核安全文化赋予了物化的内容,为安全文化实际应用做出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与指导。该报告奠定了安全文化的基础,并成为核能界推行安全文化的经典报告。此后,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高层次的管理原则,在全得以倡导、实施和推广,并予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创造核电厂优良业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核安全文化的构成  根据IAEA INSAG-4报告,核安全文化具有两大组成部分,一是组织中必要的体系以及各级领导层的责任;二是各级人员响应这一体系并从中受益所持的态度。对于任何一个具有核安全职责的组织,都可以从政策层、管理层和个人三个层次倡导和培育核安全文化,其中个人的响应尤其重要,图1简洁明了地陈述了核安全文化的构成。

 

 

各级组织和个人在所有活动中,对安全的重视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对安全重要性的个人认识;②通过培训、教育及自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③承诺,要求高级管理层用行动体现安全的高度优先地位,并且要求共同的安全目标被个体接受;④激励,通过领导力、目标设置、奖惩机制以及个人自发的态度实现;⑤监控,包括监查和评估活动以及个人质疑态度的及时响应;⑥责任,通过正式的委派、清晰的职责描述和个人的正确理解加以落实。

基于安全第一原则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包括责任的落实、问责制度的建立等)是安全文化的重要基础,而全体员工努力满足管理体系要求,并自觉形成重视安全的主人翁态度和积极的个人响应是构成安全文化极为重要的要素。因此,核安全文化的实质是在组织内部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营造人人自觉关注安全的氛围,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引入激励机制并培养员工个人积极的响应,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并最终实现组织安全绩效的持续提升。安全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高低,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层和管理层,取决于他们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在安全立法、规章制定和执过程中的力度。而每个员工,是安全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同时也是安全文化的最终载体,其对安全要求的正确理解执行安全规定的严格程度、良好工作习惯则最终决定了核设施或核活动各个环节的安全水平

核安全文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IAEA安全丛书第11号报告,核安全文化呈现了三个发展阶段,或称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对于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同,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

 

层次

特征

解决方法

1

仅基于规则和法规的安全(要我安全)

技术性方法

2

良好的安全业绩成为一个组织目标(我要安全)

程序性方法;再培训

3

安全业绩总能持续改进(完善安全)

行为性方法;文化

 

 一个组织,无论其处于安全文化的哪个层次,都必须满足一个根本要求,即最高管理层要对安全改进做出真诚而有形的承诺。最高管理层应该熟知安全文化的问题,以便能在安全愿景的构建和传播中承担领导租用。管理人员需要知道如何激励团队以及如何避免挫伤其积极性。

 IAEA安全丛书第11号报告还提出,核安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考虑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以积极的方式影响组织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巩固良好核安全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人类的健康、安全与幸福,这与所有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完全相容。民族文化不应被视为核安全文化的障碍,核安全文化的构建应顺应而不是违背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潮流。

 核安全文化的第一层次,安全改进通常通过安全防护技术来实现,其应遵循1999年IAEA《核电厂的基本安全原则》(INSAG-12)提出的一些原则,以及使用相应的系统和程序控制风险。1999年发布的《核电厂运行安全管理》(INSAG-13)则提出在核安全文化发展的第二层次,组织应该建立用清晰语言描述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目标,并且建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程序。2001年IAEA发布的《强化安全文化的关键实践》(INSAG-15)提出了核安全文化的7个关键要素共23个问题,并给出了用于营运单位自我评估的问题,以促进其向核安全文化第三层次发展。

培育核安全文化的七个关键要素  IAEA INSAG-15提出了培育核安全文化的七个关键要素,即①安全承诺:组织高层对安全的承诺是达到优秀的安全绩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意味着组织高层清晰、明确地要求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且在安全理念上具有绝对的透明度。②程序的使用:适用一切管理活动。好的程序是简单适用、被员工充分理解且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③保守决策: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每个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到违背安全绝对优先原则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倡STAR (停止-思考-行动-检查)流程,要求全体员工在作业中注意自我检查,争取“做事一次做好”。④有事就报告:缺陷和几乎发生的事故是好的学习机会。创造一种免于责备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及时报告与安全相关的一切事项,哪怕极小的缺陷。⑤学习型组织: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⑥挑战不安全的行为和条件:事件、事故都起源于无意的不安全的或不可接受的过程行为或条件,它们经常被当作惯例而被忽略。⑦其他基础问题:安全事项上的良好沟通、准确合理的次序和时间表,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责任等。

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条原则  2006年世界核运营者组织(WANO)系统地提出了卓越核安全文化的八条原则WANO GL 2006-02),即核安全人人有责明确界定核安全的责任与权力,并让全体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力。落实与核安全责任相关的指挥体系、岗位权限、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公司政策中强调核安全高于一切②领导层是恪守安全的示范者, 领导做安全的表率。高层领导和高级管理者是核安全的主要倡导者,应重视言传身教,要经常不断地、始终如一地宣贯核安全第一的理念。③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在组织内建立高度的信任,通过及时准确的沟通来培育这种信任,有畅通的信息流程来提出和处理问题,对员工提出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告知员工。④决策体现安全第一。员工在做出支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决策时,经过系统和严格的考虑。运行人员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了解安全期望值,当面临突发或不确定工况时,将核电厂置于安全状态。高级管理层支持和强化保守决策。⑤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核技术的特殊性。反应性控制,持续堆芯冷却,裂变产物屏障的完整性是核电厂有别于其他常规电厂的重要特性。⑥培育质疑的态度。通过质疑假设、分析异常工况、思考行动的潜在不利后果,员工表现出质疑的态度。事故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由于组织根据错误的假设、价值和信念,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员工要对可能给核电厂安全产生不利后果的状态或活动提高警惕。⑦倡导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运行经验,培育学习和应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培训、自我评估、纠正行动和对标,来激励学习和提高业绩。⑧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采用监督手段来强化安全和提升业绩。通过各种监督方法对核安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

核安全文化的评估  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以及工作作风往往是无形的,但是这些品质都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核安全文化的评就是要建立一套反映安全文化无形特性和态度,并便于感知、察觉、检查、评价的有形指标。其最终目是寻求改进核安全文化的具体途径,即通过广泛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对标国际核能界和其他工业领域的良好实践,分析评估核安全文化的现状及弱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行动,最终提高核安全水平。

 核安全文化的评估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专题评估和系统评估相结合、自我(内部)评估和独立(外部)评估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具体而言,即通过观察、访谈手段,获取核安全从业人员针对核安全事项所表现的行为和特征、对待安全优先的态度。近年来,核安全文化的系统性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GSR3)提出“高级管理层要对组织的安全文化进行定期评估”;WANO《重要运行经验报告2003-02》也建议开展安全文化自我评估。

 核安全文化的评估伴随着核安全文化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2008年IAEA发布了《安全文化评估队(SCART)指南》(2008),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评估的切入点是五个原则,即人人崇尚安全、领导做安全的表率、安全责任明晰、安全要求融入核电厂所有活动、组织具有持续学习和改进安全的能力。该指南进一步细化每一个原则应该包括的行为和特征,形成共计37项提问,覆盖核电厂所有成员。具体来说,SCART通过对核电厂员工的观察和访谈,形成针对37项提问的结果;通过对照五大原则和业绩普遍实践,由评估人员针对每一项观察和访谈结果进行打分,最终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估结果。

 美国核能研究所(NEI)与美国核管会合作开展的核安全文化评估(NSCA)方法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它以卓越核安全文化八大原则为基础,形成73项提问,覆盖核电厂董事会成员到电厂一线员工。另外,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已经准备或开始进行本国的核安全文化评估。总体来说,这些安全文化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具有较大的一致性。

核安全文化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密切跟踪国际核安全文化的发展,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相关企事业单位,以核安全文化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我国大亚湾核电厂和秦山三期核电厂等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工作有声有色、逐步深入,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到目前为止,在核能与核技术利用领域普遍认为良好的核安全文化能够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内化成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保证安全的动力,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安全水平。我国国家核安全局推进核能与核技术相关企事业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各企业严格遵守核安全法规、落实核设施核安全责任、坚持按程序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各企事业单位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为核心,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每次核安全监督检查活动中,都将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检查和评价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要求“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价活动;强化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大力培育核安全文化,提高全员责任意识,使各部门和单位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能将确保核安全作为自觉的行动。所有核活动相关单位要建立并有效实施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核安全重要性对物项、服务或工艺进行分级管理,使所有影响质量和安全的活动得到有效控制。”根据该规划的要求,国家核安全局正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和编制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着手修订质量保证法规,研究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和考核体系等工作。

 另外,安全文化除了在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外,在其他工业领域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安全文化概念的应用促进各行业在安全方面不断追求卓越。